日本为满足太平洋战争中粮食和油料农产品的供应,在松原得地变本加厉地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用和民用的粮食需要量急剧增加,为此,1942年12月,日伪颁布《战时农产品出荷对策纲要》,“纲要”明令:“官民一体共同努力,对农产品进行彻底之征收”。所谓“粮谷出荷”,实质就是日伪当局强行从农民手中抢夺粮食。为搜刮农民的粮食,确保完成出荷量,每年一到秋收季节,各县(旗)伪政权、协和会、兴农合作社积极组织警察、自卫团等成立各种名目的“督查”组织,如“出荷督励班”,“搜荷工作班”等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头,强迫农民交粮。日伪对凡未交或未交足出荷粮的农民,要按户进行搜查,翻箱倒柜抢夺粮食。如有迟缓,轻则打骂,重则关押。
当时大豆、水稻“出荷”比例要达到90%以上,而一般的粮食诸如玉米等“出荷”比例也要达到40%以上。此外,严禁民间进行粮食及肉类品交易,发现买卖或自食大米,按经济犯惩处。1943年,郭前旗生产粮谷127 839吨,当年“出荷”59 674吨,粮谷“出荷”率达46.7%,比吉林省全省“出荷”率高出1个百分点。
日伪当局用“粮谷出荷”这种手段对农民进行掠夺,这就使种粮农民口粮严重不足。日伪统治者一方面在境内大量掠夺土地,一方面又强制农民履行“粮谷出荷”政策,进一步把广大农民推向灾难的深渊。致使耕地减少,农业经济衰退。以扶余县为例,九一八事变前的1930年,全县耕地面积381 593.74公顷,到1941年,耕地数已降至268 726公顷,减少112 867.74公顷,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耕地被废弃或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