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1-06-02 00:00
解决温饱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一次会议。在发展生产上,农村现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是思想解放使劳动者由搞阶级斗争转变为搞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全党的工作重点,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前郭县根据中央和上级文件精神,做好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工作,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制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发扬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尊重人民的自主创造精神,使各项生产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劳动由集体劳作时的等、靠、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状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增加农田的产量和效益的增加,再也不怕政策的改变了,也不用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了,全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全县农田机电井由1978年的1200眼,发展到2007年的大井3402眼,小井20816眼(其中小井多为农民自费建设),改变了过去由集体统一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结构,在敢于个人投资打井修建水利设施的同时,根据前郭县委、县政府的林业总体规划,部分农民还响应了林业承包到户的政策,遵循了“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子女有继承权”的政策,使全县的绿化面积大幅度上升,森林覆盖率和木材蓄积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改善生产关系和自主拥有生产资料的同时,农民还注意生产工具上的更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机具的大量购置上。1979年拖拉机1061台,1985年发展到3075台,到2000年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3万台,配套农机具60700台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做业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第二是农民收入由少变多,解决了温饱问题。七十年代,还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连吃饭的问题也很难解决,粮食短缺啊。每人每年分配给几百斤粮食,还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粗粮。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够不够,三百六”说的就是这个事情。至于说肉类、鱼类和蛋类就更是稀罕了。前郭县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在“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小段包工,定额管理”的生产责任制。到1981年3月末,全县1175个生产队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1982年全面开始了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户,在保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集体经营为个体家庭经营。据有关文献介绍,1978年前郭县的粮食总产量还只是23.4万吨,在经过了30年的不断发展,农业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就达到了40.8万吨,1998年达到了148万吨。前郭县不断根据国情的变化,努力适应新形势、新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十几元,到1986年的550元,1998年的人均收入则达到了2592元。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把生产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一下子解决了十亿人的温饱问题。
第三是由解决温饱问题到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底,中央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前郭县在中央的政策下,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持了持久的快速发展。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种植业的基本格局由以粮食为核心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促进粮食就地转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淘汰劣质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是扩大加工用粮、饲料粮比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稻谷、玉米。养殖业方面,主要是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奶牛和细羊毛生产。三是以发挥区域优势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区域农业优势,使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分工的形成。
调整产业结构
前郭县的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来研究和部署。前郭县委、县政府从1986年以后,确定了“全面发展农业、全幅员开发资源”的总体战略,大力培养建设“九大基地”,“发展“九条龙型经济”“和“龙头企业”,带领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的道路。
第一是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前郭县本着在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实现较大突破,大力建设“九大基地”。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高效农、牧、渔产业带。大力发展了南部乡镇的玉米带,王府和洪泉为发展主体的黄牛养殖业,前郭灌区的优质稻米业,西部草原细毛羊和肉羊的养殖业,北部乡镇的棚膜瓜菜,中西部的杂粮杂豆种植带,王府为主体的德大肉鸡养殖基地,沿江乡镇为主的鸭鹅生产基地,查干湖为主体的渔业生产基地。这九大基地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前郭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二是坚持产业整体开发。以产品为纽带,推动产业发展,将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产品构建产业,通过产业提升效益。由建设“九大基地”到发展“九条龙经济”,就是大力发展粮、牛、米、肉、菜、豆、鸡、鸭、鱼等产品的深加工,通过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和认证,取得良性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良好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已发展到19个,涵盖稻米、瓜菜、水产品、畜产品等26种农产品。如“查干湖”牌胖头鱼,通过了国家AA级绿色有机食品双重认证,是全国淡水鱼类首个获得双认证的产品,产值比认证前翻了两番,售价达到每公斤80元;“松莲”牌大米被誉为“中国第一号绿色食品”;“鲜丰”牌特产大米成为中南海国宾馆特供产品;“二马泡”牌AA级大米通过了欧盟粮农组织质量认证,具备了出口条件,国内售价高达16元/公斤。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坚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龙型经济”。通过不断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掌握了市场发展动向和产品的发展方向,努力帮助和引导农民向市场要产出、要效益。提出“三个三”发展战略,主攻生态和绿色品牌的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龙型”发展格局。
第二是全面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前郭县注意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关系,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牛、马在当时也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是不允许个人拥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允许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先前只能是集体所有的牛、马等,随着政策的改变而进入了普通农户家庭。这些年,前郭县把发展养殖业当成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来抓,是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各阶段县情,相继制定了黄牛饲养、发展乳业、优质细毛羊等产业规划。通过抓龙头、带基地,抓品质、增效益,抓服务、促发展等形式,使养殖业发展实现了由数量扩张阶段向质量效益提升阶段的跨越。如1995年实施了的“黄牛开发工程”,到1998年末,全县牛已发展到15.1万头,成为全省养牛重点县到1996年则跨入了全省牧业10强县行列。近几年县领导根据本县的自然资源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乳业的规划,由“粮变肉”转为“粮变肉、粮变奶”,到2007年乳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奶牛存栏数达到30000头,其中黑白花奶牛达到20000头,专业村屯达到了32个,奶站达到47个,日平均产奶量达到80吨。新吉细毛羊则是在前郭县培育成功的全国著名细毛羊品牌,在南京羊毛拍卖会上每公斤净毛竞拍价格达到50元,名列全国各羊毛品种的前茅。目前全县新吉细毛羊覆盖率已达到90%,饲养量超过65万只,仅出售羊毛一项全县每年可增加收入6500万元。
第三是农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社会标准。前郭积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建设,使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村村通砖路(水泥路)总长达到1039公里,全县235个行政村,92%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信息覆盖率达到100%。在2006年又引进民营资本进行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加快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部分农民安装了互联网,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及中央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农业产业向优势强的高效种植业和精品畜牧业集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棚膜瓜菜、优质水稻、杂粮杂豆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5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4.5%,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畜牧生产以生猪、奶牛、特种经济动物为重点,狠抓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圈舍改造、科学饲养等关键环节,提高畜牧业生产商品率。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导产业。前郭县还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最快最有效的途径来抓,加大了劳务培训、输出推进力度,截止到目前,已累计劳务输出72300人,实现劳务收入近5亿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时代是不断进步的。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及时改进与完善。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事实证明中央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有力的促进了当时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时隔13年后,在2004—2008年,中央又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它们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5个一号文件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04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特别是“三补一减”(指对国家对订购粮食实行直补政策,对小麦良种、农机实行补贴,以及减免农业税和特产税)政策,对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是通过注重农业品牌建设,树立品牌形象加快新农村建设。前郭县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的要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通过大力宣传营销当地的知名农产品,建设高效生产区,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品牌,增强了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养殖业比较集中的查干花种畜场、查干花镇、乌兰图嘎镇、乌兰塔拉乡等乡镇场建立65万只优质细毛羊和2万头优质奶牛生产基地。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一批新、优、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优质杂粮杂豆生产基地4万公顷,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公顷,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6000公顷,优质养鱼水域面积4.467万公顷。通过加强基地建设,打造优特农业品牌,提高了高效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使全县农产品逐步向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方向迈进。
第二是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前郭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广泛应用农业新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全县每年引进农业新品种都在20个以上,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进程。2004年在全省率先引进超级稻品种——吉粳88号试种并取得成功,现在吉粳88号超级稻种植面积近50万亩,单产比普通水稻增加7%,收购价格更是高出了近8%。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7年农机总动力达到了84.86万千瓦,保有量5071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519台,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省农机化“铁牛杯”竞赛优胜县,被农业部授予“农机节能技术先进县。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向科技要效益。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讲课、园区示范等形式,推广普及了种子包衣、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生物防虫、人工繁育等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地膜双拱棚香瓜种植技术就是八郎镇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具有增温、防雨、防雹、防寒等多种功能。目前,地膜双拱棚香瓜种植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的作物品种也由瓜菜扩展到大垅双行地膜玉米和地膜花生等。此外,长龙乡和查干花镇的长寿香谷、宝甸乡的植桑养蚕、王府站镇的辣椒和万寿菊等新兴种植项目也在兴起。
第三是通过注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使生产发展,就必须把服务做好,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前郭县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三农”发展提供及时、可靠、优质的服务,使农村经济又有了新的更快的发展。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中介等配套服务,前郭县在壮大高效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注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2004年,前郭县投资135万元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前郭农业信息网,发展基层信息站30个,将农产品供求信息全部在网上发布,目前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2万余条,农民及涉农企业增收近亿元。查干湖胖头鱼在网上发布后,通过网上结识并建立贸易关系的客户就有几十家,2006年交易量达到50万公斤,交易额达900多万元。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前郭县培育和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2年,八郎镇八郎村十几户农民成立了全镇第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八郎镇瓜菜协会,产品打出“塔虎城”牌商标对外统一销售,当年就实现每公顷纯收入2万多元。瓜菜协会的建立带动了全镇瓜菜产业的发展,现已发展会员116人,带动全镇18个村4000多户发展瓜菜产业,种植面积超过200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仅瓜菜复种一项可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目前,全县农村经纪人协会发展到28个,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07个,各类经纪人5500人,增加农民收入3500万元。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高效农业产业化进程。前郭县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依托水稻、大豆、牛、羊等资源优势上项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凤乡“二马泡”绿色米业公司是由几户水稻种植大户成立的以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民营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现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公司与300多户农民签定了2000多公顷水稻种植合同,农户每公顷水稻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截止目前,新源牧业等4户企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市级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带动农户35000户.全县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41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有机食品5个,全县“三品”产量17.9万吨,实现产值17.7亿元。
前郭县农村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农业和农村飞速发展的三十年。通过实践取得的成就,证明党带领我们走的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是给人民不断带来福祉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和省九届五次、市四届党代会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描绘了新的发展前景。前郭县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又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强基固本发展思路,确立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相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一定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有快的发展,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